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发言材料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党课课件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根据相应时期或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分别就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的改革作出决策和部署。
改革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要求所推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立足于所处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历史条件,党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和发展符合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同时相应地改革和完善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实践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协同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相应推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当然,这种变革不是要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历史进程是由浅入深、由经济领域不断向政治、社会管理、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拓展,范围越来越宽、力度也越来越大,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事业发展没有止境,深化改革没有穷期”“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作出的科学论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国际上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复苏乏力,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从国内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长期积累以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和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定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就是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生产力质的提升。20世纪80—90年代,党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解决的是短缺问题;新世纪初,党提出发展“先进生产力”,解决的是小康问题;新时代,党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生产力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面突破向系统集成跃迁的重要时期。新质生产力主要追求的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质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革新具有过程的同一性,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而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力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必然选择。新型生产关系既包括对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部分进行变革,也包括构建先进生产关系。对此,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主体不断创新,让各类先进优质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作用。
......标签: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PPT党政风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党课课件(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