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情怀党课讲稿
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情怀
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思政课的最高境界是动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语言表达了思想动情的感受,这启发我们的思政课堂应该把动情作为讲活思政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为“大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提供了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他上初一时的一堂思政课,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这堂思政课让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想起,深深震撼。由此可见,“大思政课”之“大”不仅指社会课堂空间之大、实践场景之大,更在于思政课教师的“大情怀”。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的大情怀,运用情境调动情绪,结合现实激发情感,深化认知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一、善用“大思政课”感性情怀,调动情绪,沟通心灵
不触及心灵的思政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感动心灵的情感是讲道理的润滑剂。有了情感,道理就会于润物无声中滋润心田。因此,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需要大情怀的润泽。思政课大情怀来源于教师的用心用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在2021年全国两会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这些重要指示体现了思政课需要用心、动情的目标要求。如何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教育情境,以大情怀去营造思政教育感性氛围,让思政教育的情境吸引学生,氛围感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实现触及心灵、沟通心灵的目的和效果。
“大思政课”就是通过超越常规思政课堂,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构建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情境性的真情课堂。营造具有“大情怀”的情感体验氛围,以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的感性活动,在情境中感动学生,这是“大思政课”更容易讲活道理的重要特色,使师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大情怀,达到沟通心灵、调动情绪的真实效果。
这种沟通心灵、调动情绪的思政大情怀在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学生身上体现最为明显。近年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活动中,在冬奥会志愿服务中,在各种大型活动中,都有大批学生参与,他们既是重要服务者、贡献者,更是体验者、收获者。对这些学生来说,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就是一堂终生难得的“大思政课”。在建党百年伟大征程的大型情景史诗演出现场,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景慢慢展开,音乐激荡起伏,现场演员真情演出,学生的情绪伴随着场景而感动升华,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和热爱情感油然而生。一位学生说:“当我作为背景观众,坐在鸟巢看台,看到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场景,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不知不觉中已经泪流满面。”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活动设计者善用“大思政课”营造大氛围、激发大情怀的效果。
这种沟通心灵、调动情绪的思政大情怀,不仅体现在校外大型活动中,也体现在校内各种日常活动中。比如,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有的学校不是将其作为一种程序性活动,而是用心用情营造好升旗仪式的庄严氛围,把每一个环节的仪式感做到极致,精心安排国旗下的演讲,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做升旗手的亲身体验,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伴随学生成长全过程。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学校门口,当学生听到升旗国歌响起,马上停步伫立,自觉面向国旗方向敬队礼,以至于很多路人和家长也被孩子的行为影响,驻足致敬。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看到了“大思政课”的大情怀。
二、善用“大思政课”实践情怀,激发情感,启智润心
人的实践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感性存在,是人在现实中的一种感性活动。讲授思政课的道理要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形成基于现实的深刻情感认知,实现启智润心的效果。“大思政课”之所以能够产生超越常规课堂教学的效果,把道理讲透,就在于其在真实的社会事件中独特的实践性认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由此可见,无论“大思政课”还是思政课的常规课堂,都要注重把思政道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用有力的社会实践把思政课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 思政课就是要用实践认识论的大情怀,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大客观、了解大现实、形成大思维、激发大情怀。
......标签:2022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情怀PPT红色党建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讲好思政课微党课